奮力建設“國內領軍、國際一流的工程咨詢集團”
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貢獻力量
?
春華秋實,歲物豐成。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院70年來,天道酬勤,力耕不欺。一公院為世界綜合交通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奉獻創新技術,作出重要貢獻。
70年沐風櫛雨,一公院在黨的堅強領導下,走過了極不容易、極不尋常、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——一公院的發展史,是一部始終聽黨話跟黨走,傳承紅色基因、賡續家國情懷的紅色光榮史。
一公院的前身是1952年4月成立的西北軍政委公路總局設計第五分局,自成立之初就飽含紅色基因。一公院首任院長劉秉溫(原交通部公路總局設計第五分局局長),正是躬身踐行“延安精神”的模范,毛主席親筆為其題詞“善于領導群眾”。一公院主持設計的延河橋,至今已通行60余年,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標志與象征,是一公院老一輩建設者踐行“延安精神”的生動寫照。
70年踔厲奮發,一公院以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、特別能奉獻、特別能創新“4個特別”精神意氣益厲,一往無前——一公院的發展史,是一部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接續奮斗的精神傳承史。
一公院自1952年成立之初起就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,投身青藏高原交通建設,為藏區交通運輸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。三代凍土人持續60余載跟蹤研究,為全世界提供凍土工程建設領域的“中國方案”,造就了一批從“兩路”走出來的大國工匠。
在“兩路”精神的指引下,一公院人“解工程難題,填行業空白,爭創國際一流”,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支撐了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,主持規劃設計的工程項目遍布全國30個省(市、自治區)和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以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共玉高速公路為代表的“中國路”、以“世紀工程”港珠澳大橋為代表的“中國橋”、以建設規模世界第一的公路隧道秦嶺天臺山隧道為代表的“中國隧”等經典標桿性工程,是一公院為祖國大地繪就的一條條絢麗彩帶。
70年芳華待灼,一公院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征程上,斗志昂揚,勇毅前行——一公院的發展史,是一部心系“國家事”、肩扛“國家責”,敢為人先的砥礪奮進史。
70年來,一公院緊跟國家“走出去”步伐,作為建設“一帶一路”的重要參與者和交通工程的技術貢獻者,奉獻了以中巴經濟走廊、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、埃塞俄比亞AA高速、烏干達國門第一路等為代表的工程方案。今天,一公院以綜合交通為主的多業務全產業鏈聯動“出?!?#xff0c;形成了以國際通用規范體系復雜道路的勘察設計能力、綜合交通領域全產業鏈業務的整合執行能力為主的核心競爭力。
打造“創新型”企業,面向世界前沿,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核心作用,發揮管理創新的動力作用,發揮模式創新的支撐作用。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,突破和掌握一批事關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,強化關鍵技術與產業結合。
打造“質量型”企業,堅持質量第一、效益優先,提高資產質量、運營質量、人力資源質量,打造新時期融入新格局的高質量發展標桿。
打造“生態型”企業,就是要推動“竹林生態平臺型集團架構”的組織形態落地。企業內部不同業務單元在生態體系下被共同的愿景目標引領,積極進取,價值創造,共生共享。
打造“數字型”企業,就是要強化數字化建設、深挖數字價值、推進業務與管理變革創新。將數字化前沿技術、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有階段、有步驟地深度融合,實現管理的數字化感知、網絡化傳輸、自動化分析處理和智能化應用。
打造“幸福型”企業,就是要始終關注廣大干部職工的事業發展和生活幸福,重視相關者利益,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和發展責任,樹立一流的產品形象和受人尊敬的企業形象。
路橋寫春秋,擔當筑脊梁。為祖國建設奉獻精品路橋工程,是一公院人骨子里的基因。一公院人將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持續拼搏、接續奮進,為國家擔當、為人民奉獻、為民族爭光,奮力譜寫一公院新時代改革發展創新的新篇章。以中交集團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“科技型、管理型、質量型”世界一流企業的發展要求和“兩保一爭”目標為指引,一公院將賡續延安精神、“兩路”精神,傳承發揚“四個特別”企業精神,升級戰略體系,加快轉型發展,打造面向全球,圍繞交通、城市、生態三大領域,致力于建設“創新型、質量型、生態型、數字型、幸福型”,國內領軍、國際一流的工程咨詢集團!